文物-长沙窑
长沙窑


唐长沙窑青釉“寒食元无火”诗词壶

口径11.7CM  腹径15CM  高23.7CM
侈口,长颈,瓜棱腹,大平底。多棱柱短流,流下方以褐彩书写诗文一首:“寒食元无火,青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灰胎,施釉不及底。1983年长沙望城县书堂乡铜官窑古城村出土。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双系瓷壶

  高22.4CM  口径9.8CM  腹径17.7CM
直口,侈唇,颈短而粗,圆肩,深腹,腹下部内收,大平底,多棱形短流,弓形柄,肩两侧有双系。流及双系下方均饰模印披甲武士,其中双系下方披甲武士均踩有转轮,鞋子上翘,右手向上举起,左手向下紧握,面部和蔼可亲。流下方披甲武士威武神勇,左手紧拿一把利剑,面部较为严肃。灰青胎,通体施青黄釉,釉面光洁,有流釉现象。1982年长沙窑遗址征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荷花纹瓷壶

  高22.2CM  腹径15CM  底径12.7CM
敞口长颈,圆肩,瓜棱形腹,平底假圈足,弓形柄,柄上饰有两条凹弦纹。多棱形短流下方腹部以褐绿彩绘莲花纹,流畅的弧线条勾画出舒展的荷叶、待放的花朵和弯曲的叶茎,迎风轻舞。了了几笔,不受瓷器表面的局限,画的生机蓬勃,情趣盎然。灰胎,通体施青釉。长沙窑遗址采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绿釉四系背水瓷壶

  高24CM    腹径15.5CM    底径9.6CM
直口,颈短而细,溜肩,扁圆深腹,仿皮囊形,腹部断面呈圆角长方形,两侧上下各饰一桥形系以穿绳用,平底假圈足,足部有一道刻划较深的划痕。灰胎,通体施绿釉,口沿釉有磨损,釉质莹润光泽,有釉泡,部分已破。1983年长沙窑遗址采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青釉“元和十六载”瓷壶

口径12.5CM  底径12.8CM  高23.2CM
敞口,长颈,圆肩,瓜棱腹,平底假圈足,曲柄,多棱柱短流下方以褐彩书写诗文一首:“故岁迎乃岁,天口口口天。元和十六载,长庆一千年。”灰胎,施釉不及底。长沙望城铜官窑址出土。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五代衡阳窑盘口双系瓷壶

口径9.6CM  底径8CM  高22.5CM
盘口,长束颈,长弯形流,宽沿弓形鋬。圆肩上对称饰一圆柱桥形系,深圆腹下收敛,圈形足稍外撇,底内凹。灰黄胎质,通体施青釉。1983年长沙望城县嵇山公社南冲大队采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会昌六年”陶印模

残长8.3CM  宽6CM      高2.8CM
陶模形状近似长方形,下半部已断裂。陶模正面呈凹槽状,凹槽顶端平整且逐渐缩小,从形状上可以推测该件陶模是用来制作柄或擂捶之类的器物的。陶模背部深刻有两行较为潦草的文字,一行刻有“会昌六年”,另一行刻有“一赵家”,“会昌”为唐武宗李炎的年号(841-846AD),“一赵家”据推测应该是一位姓赵的制作者,那么这块印模应该就是武宗“会昌六年”(846AD)时期由一姓赵的制作者制造。灰黄胎。1986年长沙窑遗址采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人物纹陶印模

长10.5CM  宽7CM  高2CM
陶模为扁平椭圆形,正面中间阳刻有一舞人,舞人面目和蔼可亲,戴有一类似胡人服饰状的帽子,身着紧身衣,披有长飘带,左手上扬竖起三只指头似向人们招手或炫耀成功等,右手似紧握长条形物体。舞人身体朝向左侧,两腿交叉,整个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制作者在陶模上刻画几笔便能显示出舞人的美妙舞姿以及服饰的华丽,可见制作者的技艺高超。灰胎。1978年长沙窑遗址出土。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元和三年”陶罐耳范

长11.5CM  宽9.1CM  高5.7CM
长方体,四角收刹。陶范两面各有一罐耳的范制,耳范上部为长方形状,中间饰有仿金银器的铆钉;耳范下方呈不规则五边形,并且在上面有五个较浅的小眼。耳范四侧逆时针阴刻有四行文字,分别是“元和三年”、“正月卅”、“日造此印子”、“田工口宰记”。“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AD),根据这四行文字我们可以知道这件陶范是宪宗“元和三年”(808AD)正月三十由田工口宰制造的。灰胎。1978年长沙窑都司坡出土。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棕榈树纹陶范

长12.2CM  宽9.4CM    高3.8CM
长方体,腰部外鼓,正面阴雕桫椤树,花叶繁茂,树下对鸟展翅起舞,树底部四周装饰华美的几何纹棱形栏栅,栏栅边沿饰联珠纹,背面平整,较正面略大。桫椤树被佛教视为“圣树”,这种树据说“不庇凡草,不止恶禽”,因此在树下才会用栅栏围起。灰黄胎,通体无釉。1983年长沙窑遗址出土。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義”字双鱼纹器耳陶范

宽9.7CM  厚2.8CM
四方形,四角修削,成八角形。正面中心位置凹雕双鱼贴花,双鱼中间饰一凸起不成形柱。背面平整,中阴刻一“義”字,刀笔雄健,灰黄胎,无釉。1978年长沙望城县书堂乡铜官窑窑址采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圆柱莲花纹印模

高7.5CM  底径6.6CM
圆柱形,束腰,面刻莲花纹且呈现出黑色,平底,底心内凹进一小窝。1978年长沙望城县书堂乡铜官窑堆子山出土。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狮纹陶范

长9.8CM  宽7.2CM    高2.4CM
扁长方形,中腰微鼓,两端平直。正面阴雕舞狮立于圆毡之上,类似于“狮神”,鬃飞尾扬,张牙舞爪,神态逼真,背面平整。狮子不但在古代埃及、希腊雕刻中习见,而且也是佛教护法中的神兽。据《传灯录》记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灰白胎,通体无釉。1979年长沙窑蓝岸嘴出土。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大中八年”器耳陶范

长11CM  宽10CM  厚3CM
椭圆形,正面阴刻环形罐耳,耳的下部作云纹曲卷,中间饰三角形穗状物。背面平整,阴刻楷书“大中八年六月十五日 庆记”十二字。灰青胎,通体无釉。1978年长沙望城县书堂乡铜官窑窑址采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大和五年”三器耳陶范

长10.1CM    宽6.3CM    高3.6CM
长方体,圆角,正背两面纹饰相同,上方刻一朵云纹,下方两角各刻一朵云纹,中心位置凹刻矛纹贴花,矛头刻三个圆点纹,中间一凹槽,矛尾中间饰一圆形小柱;立体侧面,一面凹刻矛纹,同正背面矛纹一致,并刻写:“大和五年十二月六日造”十字;对称面刻一朵云纹,云纹下刻写:“廖 印”三字。“廖”字右上角刻一小字“王”。上下两端刻饰五个一组的圆圈纹。1978年长沙望城县书堂乡铜官窑窑址采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褐绿彩花卉纹瓷枕

长17.2CM  宽11.2CM  高9.2CM
瓷枕为长方形,一侧稍显弧形,四角转圆,近一角处饰一圆孔与腔相通,平底。枕面以褐绿彩绘一朵盛开的四瓣花卉纹。灰黄胎,通体施青釉不及底。长沙望城书堂乡采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口子”瓷盘

高4CM  口径15CM
卷唇,折肩,圈足。瓷盘口沿以褐彩饰三处褐斑,盘内腹彩绘草叶纹,盘心以褐彩书写“口子”两字。灰胎,通体施青釉不及底及盘心。1978年长沙望城县书堂乡铜官窑廖家坡出土。现藏长沙市博物馆。